燒麥(燒賣、肖米、稍麥、鬼蓬頭)是一種以燙面為皮裹餡上籠蒸熟的小吃,元末明初源于北京,形如石榴,潔白晶瑩,餡多皮薄,清香可口,民間常作為宴席佳肴。
燒麥在中國土生土長,歷史悠久,南北方的燒麥在制作材料做法等方面有很大差異。燒麥是用溫水和面,其后再加入冷水和面,面團用搟面杖搟開,搟出的皮薄而不平,四邊如同花邊,中間放餡,將其由下向上一提即可成型。
燒賣在中國南北方都有,是一種面制的食品,品種繁多,在江蘇、浙江、廣東一帶,人們把它叫做燒賣,而在北京、內(nèi)蒙古等地則將它稱為燒麥、稍麥、稍美(北方稍美與南方燒賣不同,以羊肉大蔥為主)。
有的是蘿卜青菜豆腐干為區(qū)別各位茶客的小菜,便不封口。每當一籠蒸好后,店小二便會把蒸籠端到茶堂的大桌上,說:“各位茶客的小菜捎來了,勞架自選。”這時茶客各自點了自己的“薄餅包菜”邊吃邊飲。
另有一說是燒賣起源于包子。它與包子的主要區(qū)別除了使用未發(fā)酵面制皮外,還在于頂部不封口,作石榴狀。史料記載:在十四世紀高麗(今朝鮮)出版的漢語教科書《樸事通》上。清朝乾隆年間的竹枝詞有“燒麥餛飩列滿盤”的說法。李斗《楊州畫舫錄》、顧祿《桐橋倚棹錄》等書中均有燒賣一詞的出現(xiàn)。《清平山堂話本·快嘴李翠蓮記》:“燒賣、匾食有何難列了“各樣燒麥,大肉燒賣、地菜燒賣、凍菜燒賣、羊肉燒賣、雞皮燒賣、野雞燒賣、金鉤燒賣、素芡燒麥、芝麻燒麥、梅花燒麥、蓮蓬燒麥”清代無名氏編撰的菜譜《調鼎集》里便收集有“葷餡燒賣”、“豆沙燒賣”、“油糖燒賣”等。油糖燒賣"則用板油丁、胡桃仁和白糖做餡制成。中國南方還有一種“鹵餡芽菜燒賣”。
據(jù)說燒麥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歸化城(今呼和浩特回民區(qū)和玉泉區(qū))的茶館,到清代通過晉商傳到京津等地,稱為“捎賣”,“歸化城燒麥”為京津地區(qū)吸引食客的招牌。
現(xiàn)今隨著時代的發(fā)展,大眾對燒麥的需求以及喜愛,手工包制已經(jīng)滿足不了大眾的需求,為了供應市場發(fā)展,越來越多的企業(yè)發(fā)明出制作燒麥機器,其中以雷博的大小燒麥機為主,根據(jù)客戶的需求來定制,滿足客戶需求的同時,也減少了人工,提高了生產(chǎn)的速度和質量。
設備拓展
電話
微信掃一掃